梁博士系列专著形成记(二)
笔者从小对知识就有一种较为强烈的探求欲望,喜欢学习。从小学,到中学,再到大学,后来又上了研究生,一路走来,较为畅通。高中分科后,学的是理科,大学、研究生当然学理工科了,所学基本上属于自然科学,对社会科学涉及不多,文学著作虽读过一些,但少得可怜。在所学科目中,语文是最差的,写作水平也很一般,但英语成绩一直不错。研究生毕业后找工作,虽然有直接从事所学专业的机会,但最终与编辑工作,准确地说是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编辑工作,结下缘。想不到这一干就是18年。也想不到于2010年出版了与写作,与语文等等直接相关的专著《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》。书出版后较为畅销,数次重印,销量远超过同类书。在此专著的基础上,笔者于2013年又完成了专著《英文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》的撰写,这回是针对英文科技论文来写的。
刚踏入编辑工作岗位时觉得,编辑就是看稿子的,看稿子就是找出其中的错误,比如错别字什么的,没什么难度。现在回头想想,当时的认识实在幼稚,甚至可笑,是多么的简单、肤浅。随着时间的流逝,一篇篇稿子从手上拿来,在眼下停留,经过大脑运转,再由手上出去,就这样从早到晚, 从晚到早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,日积月累,经验多了,体会多了,感想也就多了,理解也就深入了。编辑原来不那么简单,其涵义原来是那么丰富,做一名好编辑应该很光荣,但确实不大容易。
编辑有多个义项,既可以做名词,指人,出版、传媒之类机构的文稿(或资料)的征集、处理、加工甚至管理之类的工作人员都可以用它来指称,与撰写文稿的作者构成两个并列的“人”的实体;又可以做动词,指编辑这个“人”的实体对文稿进行某种操作或劳动,如策划、整理、加工、修改和管理等。从文章的角度,编辑(动词)是编辑(名词)对作者所写文章进行的一种操作,蕴含着写作与编辑之间你中有我、我中有你的关系。编辑(动词)是在已写成的文章上进行的,施动者是编辑(名词),对象就是文章本身。编辑这个概念,也不能仅局限于出版、传媒之类机构的编辑人员及其所做之事,还应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理解。比如说,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或者初稿完成后,至少可以看几遍自己所写的内容,检查是否有问题,发现问题就要思考、修正,这难道不也是一种编辑吗?写文章不就是一个一边写一边改的过程吗?文章是改出来的,这个“改”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编辑。文章只有被不停地进行了这样那样的修改,写作问题,文法问题,语法问题,词汇问题,语音问题,文体(语体)问题,逻辑问题,风格问题……各种各样的问题,才能逐步从文稿中消失;文章即使出版了,也还有一个修订再版的问题。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,作者撰写文章的过程就是一个编辑的过程,只不过此时的编辑的施动者不是出版机构的编辑人员,而是作者自身;这时的作者就如同编辑,通过编辑这个环节,文章就会逐步达到规范,质量就会一步一步地得到提高。
写作是作者产出文章的手段。作者如果不懂写作,就很难写出文章,即使写出了,也往往不会是什么好文章;编辑如果不懂写作,那又怎么能对已有的文章下手进行操作呢?文章存在什么问题,是内容(学术)上的,还是写作上的?有文法问题,语法问题,词汇问题,逻辑问题,修辞问题,还是其他什么问题?编辑搞不清楚这些问题或根本就不去搞这些问题,那作为一名编辑,恐怕就要对不起作者的文章了。编辑懂写作不是为了写文章而是为评文章,通过评,发现问题,提出问题,形成综合意见返给作者,作者再根据意见对文章进行修改、补充、完善、勘正,进而使文章上一个甚至几个层次,必要时这个过程还可以走上几个来回,使文章好上加好。因此,编辑不仅要懂写作,作者也要懂编辑。其实,作者的编辑也好,编辑的编辑也罢,本质上是文稿由作者手头成为成品走向社会受众之前的两个子过程,但目标是统一的—达到规范,提升质量,对社会负责。
写作与编辑既然如此不可分,拙作书名的中心词语就用了联合词组“写作与编辑”,因而整本书的体例、内容也就随着定格了。书中基于将写作与编辑相一统的思想,系统地阐述科技论文写作与编辑的基础理论和知识,帮助作者和编辑提高对论文规范发表的重要性的认识,熟悉有关国家标准和出版规范,掌握科技论文写作、编辑的基础知识及技巧,提高结构安排、遣词造句、语言运用、细节表达等基础写作修养和技能。这是这两本书的核心,也是其价值之所在。
最初有写书的想法时,想写一本诸如《编辑学》的书,但这个题目实在太大了,无从下手!因为它涉及面太广,所需知识太多,涉及各个领域、各门科学,有理工科的,又有文科的,有自然科学的,又有社会科学的,当然还涉及逻辑学、思维学,更有语言学、文字学,还需要有文学功底,只懂中文远远不够,还要懂外语,至少也要懂英语。总之各种知识都需要,天下的知识似乎是一体的,天下的道理似乎是相通的,文理分科似乎不尽合理。况且,文学与学术期刊的内容和规则有很大的不同,像笔者这样一位缺少文学功底的学术期刊编辑,写一本综合各科的《编辑学》只能是个美好的想法,可以去尝试,但结果只能是望洋兴叹!但仔细又一想,笔者既然是学理工科的,又长期从事自然科学的学术期刊编辑,为何不尝试写一本适合自然科学领域的书呢?将《编辑学》加以限定,范围缩小一下不就行了。经过千思万想,就将书名加以限定,书名中就出现了“科技论文”。书名中虽然用了“科技论文”,但这里的“科技”应该是狭义的,暗含的是学术层面、自然科学层面,其对应的英文词语应是“academicpaper”,而不是“scientificpaper”或“scientificand technical paper”。广义层面的科技论文,还包括社会、逻辑、思维等多个领域,也不一定非是学术方面的内容,科普以及一些科技文艺方面的内容也是包括在内的。当然笔者日后还可以继续探索,继续补课,扩大视野,不断提高文学素养,进而写出更高层面的相关著作。
也曾想过用别的书名,如《科技期刊编辑学》《科技论文编辑学》《科技论文写作》《科技论文规范写作》《科技论文规范编辑》等,但这些书名均不能反映写作与编辑相一统的思想。不同的书名,其内涵和外延的差别可能很大,如书名中是用“科技期刊”,还是用“科技论文”,书的内容会有很大的不同:“科技期刊”和“科技论文”是两个不同实体,二者属性不同,如前者有条码、装帧、开本大小、连续出版物号等属性,而后者就没有;结构也不同,前者包括封面、目录、各篇论文,而后者却是某论文的题目、署名、摘要、关键词、正文、参考文献等,后者只能是前者的一个组成部分;况且科技论文也不一定非得刊登在科技期刊上;而且完成的主体也不同,前者是出版机构,一定是成品,后者是作者、编辑,作者写完未投稿的论文还不是成品,只有投稿后经过出版机构审查、录用,再经过编辑整理、加工,经过录入、排版、印刷才成为成品。当然书名中是用“写作”,还是用“编辑”,内容也会有很大不同,如果仅用了“写作”,那么书的读者对象无形中就限定为撰写论文的作者了(尽管编辑也可以去看),写书的着眼点就是作者,思路是其如何撰写文稿,结果到文稿完成,与投稿到发表没有多大关系;如果仅用了“编辑”,那么书的读者对象就限定为出版机构的编辑了(尽管作者也可以去看),写作的着眼点就是编辑,思路是其如何对作者投来的文稿进行整理、加工,走完出版流程,结果到论文正式发表。过程不同,内容也不同,尽管有交叉和重叠。
最终定为现在的这个书名,能够将写作与编辑、作者与编辑、论文与期刊(或其他出载体)相统一,这个统一的核心就是“规范”。因此在“写作与编辑”之前还有“规范”这一词语。
论文规范发表首先要求规范写作:规范写作能提升论文水平,反映作者治学态度及写作修养,为论文发表奠定基础。一篇论文能否发表主要取决于是否有发表价值,但表达的规范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,作者不能凭个人爱好、认识及风格随意写作。论文规范发表还要求规范编辑:规范编辑能提高论文水平,反映编辑工作态度及编辑修养,为标准化、规范化出版提供保障。编辑是指导作者写作,实施有关标准、规范,执行编辑规章、制度,以及实现论文规范发表的核心,编辑不能凭个人爱好、认识及风格随意修改论文。论文与读者见面所经过的每个环节,包括投稿前的撰写,录用时的加工,发稿后的排校,都包含着对它的不断修改和完善。论文每经过一个环节,每被修改一处,就向规范性前进了一步,整个过程是一个精益求精、不断提高、逐步达到规范的过程!
笔者撰写这两本书还有一些现实需要,多是缘于工作体会,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:
(1)作者撰写论文的需要。笔者在实际工作中碰到不少作者,他们在写作中往往忽略了规范写作方面的要求,提交的论文虽有较高的学术水准,但写作不规范,不仅影响了论文的质量、可读性,而且增加了编辑工作量,延缓了论文发表。有的作者写作不认真,不严谨,很浮躁。有的论文几乎没有一句能读通读顺,不清楚作者想要说什么或究竟写了什么,表达上没有任何约束,没有任何规矩,使得阅读非常困难,别人不大可能能看懂,修改也就无从下手。
(2)编辑加工稿件的需要。不少编辑特别是新编辑,在编辑工作中常常会忽略表达的规范性问题,论文的质量和可读性就会受到影响。新编辑多是学理工科专业的,在校所学专业知识并不能直接用于编辑工作,对其工作最为实用的是编辑知识、写作知识,以及有关编辑出版方面的知识,如编辑出版的各个层次的标准、规范。编辑不懂写作,容易将作者本是正确、合理的表述判定为错误、不合理的,进而对论文做出错误的修改;不懂编辑,容易失去进一步提升论文质量的机会,进而影响出版质量。
(3)中英文规则区分的需要。任何语言都有其共性,有共同的、通用的规则;但语言之间毕竟是有差别的,适用于一种语言的规则未毕也适用于另一种语言,若不加区分而混用语言规则,就会产生错误。实际中不少论文存在中英文规则混用的现象,结果就会出现错误。例如:中文表达中,大量使用英文词语、字母词及英文缩写,表达上混乱,给读者造成阅读障碍;英文表达中,使用顿号、书名号、连接号(~)(浪纹)、中文破折号(—)之类的中文标点符号,用比例号代替冒号,对长破折号“¾”与短破折号“-”不加区分。
(4)同类参考书内容提升的需要。写作和编辑方面的著作很多,而且不乏颇具影响的专著;科技论文写作和编辑方面的文献也不少,但多为文章,内容较为零散,观点不够一致,内容全面、系统而又实用的好书并不多见。同类书虽然较多,但多是以文艺语体(文体)为背景写的,所举实例多为日常会话或文学语言,对科技工作者撰写科技论文、科技编辑编辑科技论文助益不大。
(5)现有标准、规范细化的需要。编辑出版方面的标准、规范有很多,案头可以找出一大堆,各个层面的都有,但有的内容规定或阐述得还不够全面、具体,执行不当就会出错。以科技论文摘要撰写为例,业内有一个基本规定,就是摘要中不要出现“本文”“文中”“作者”“我们”“笔者”“这里”“本研究”“本课题”“本课题组”之类的词语。这个规定从简化表达、节省篇幅的角度毫无疑问是正确的,因为摘要中省去这类词语,只是从形式上省去了,内容上却仍然是暗含存在的,形式上出现不出现并不影响语意的表达,现代汉语语法中的“省略主语句”说的就是这种情况。但在具体执行时,还要看具体情况,看语境,不能一概而论,看到此类词语就统统删除的做法是不可取的。例如在“本文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……”一句中,如果删除了“本文”,能通吗?这个业内规矩没有细化,而且也没有写明是否适合英文摘要的撰写,有的编辑为了执行此规矩,竟然在英文摘要中不分青红皂白地统统将这些主语删除了,结果就破坏了句子的完整性,闹出笑话。例如以下这两个句子,“This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integrating the geneticalgorithm(GA) and process simulation.”“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discus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rend in the 21st century.”如果直接将其中的“This paper”“the paper”去掉,还能叫句子吗?
除以上几点现实需要外,还有几点也是值得一提的:
(1)此类书的公益性很强,意义很大,对指导作者写作和编辑加工稿件很有帮助,但撰写难度很大,花费精力很多,产生的经济效益远不能与生活、工作类的畅销书相比。笔者写此类书,也只是尽个人的一点微薄之力,为社会做一点有益的事情。
(2)《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》出版后,获得不少专家、学者的好评,认为笔者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;读者也给予了很好的评价,如“学写科技论文的必修课程”“值得一读,适合需要规范科技写作的人群阅读”“该书还不错,能帮助我提升论文的档次”等;销量也非常不错,到目前已重印5次。这些对笔者的鼓励很大,成为笔者继续努力的力量源泉。
(3)《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》是针对中文科技论文来写的,其中虽有英文表达的一些规范、规则及实例,但毕竟不是针对英文科技论文来写的,英文论文作者、英文编辑使用起来就会不大方便,正如网上一位朋友这样评价:“都是中文的,如果是想看英文论文写作的就不要买了”。这位朋友可能没有细看书的内容,说都是中文的,并不符合实际,但毕竟指出了书的不足。因此笔者在《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》的基础上,保留共性,补充差异,又撰写出《英文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》。
(4)《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》与《英文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》这两本书的共性是,都基于科技论文的本质,与所用的语言没有多大关系;不同之处在于,中文、英文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种,在语言表达的诸多方面是不同的。因此两本书在体例、结构上基本相同,但具体内容会有较多不同,实例当然也不同,实例分析的内容、结果也有很大不同。
这两本书的内容涉及科技论文各个组成部分(如题名、署名、摘要、正文、参考文献等),以及量、单位、图表、语言、标点、数字、字母等的规范使用和表达,对许多难点或疑点语言现象或问题进行了剖析,并提出一些新的见解、观点。由于写作和编辑所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宽泛,而且很多内容没有定型,新问题会经常出现,因此书中对一章一节的安排,一段一句的编写,一词一词组的选择,一字一标点的使用,一个意思一个疑点的解释,一个例子一个规则的分析,一个观点一个难点的研究等,都非常考究,多数内容是笔者的经验和心血的凝结。限于水平、能力和时间,书中对不少内容只能略涉一下,一定仍有不少偏颇、疏漏和不当之处,热切希望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!
梁福军
梁福军,工学博士,编审、教授,《机械工程学报》编辑部副主任/《中国机械工程学报》(英文版)副主编。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(NSTL)网络服务系统专家咨询服务栏目专家,北京邮电大学兼职教授、硕士企业导师,中国科协科技期刊主编培训班授课老师,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英文编辑培训班授课老师、基金项目评审专家。
长期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,对论文的标准化、规范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和系统总结,对期刊的数字化、标准化、国际化及流程再造进行了创新探索和开发实践。主持或参加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英文版期刊国际推广项目、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、中国科技期刊登峰行动计划(《中国机械工程学报》英文版)。研发出媒体融合型、集成式科技期刊在线协同工作与多产品资源平台。
发表论文20余篇,出版《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》《英文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》《科技语体语法、规范与修辞》系列专著,建立了严密的写作规范体系,使读者在对科技写作有系统性的理论认识上有规可循、有法可依,写作实践上有标准可执行、有规范可参考,填补了我国同类文献与科技要素融入不够以及内容零散、不统一的不足或空白。
荣获中国科技期刊编辑银牛奖;荣获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;荣获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优秀青年、优秀期刊编辑;荣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先进工作者称号、工作成果奖。